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 | 孙坤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全球富豪大迁徙》,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这个英国Non-Dom的税收政策变化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所谓的Non-Dom,指的是那些虽然住在英国,但法律上认为他们的“永久家园”(居籍)在其他国家的人。长期以来,Non-Dom税务身份为高收入群体提供了独特的避税通道,有人称之为“大英帝国留给富豪的最后一件礼物”,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99年。当时,英国首次引入所得税,类似Non-Dom的规则旨在保护拥有外国财产的人免于缴纳战时税。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演变,Non-Dom制度以“交保护费”的方式保留至今。
按照现行规定,年境外收入超过2000英镑的非英国居籍居民,在过去9个税务年度中如果有7年以上在英国居住,则需要每年支付3万英镑的费用,才能继续被认定为非英国居籍居民;如果过去14个纳税年度中至少有12年在英国居住,则这笔年费为6万英镑;如果在过去20年中有15年在英国居住,则无法再申请Non-Dom身份。
在这一制度下,富豪移居英国后,其全球资产最长在15年内无需担心英国的高税率影响,缴纳相对小额的费用就可以大额避税。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华威大学2022年的一份联合研究显示,在英国顶级银行家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曾享受Non-Dom身份带来的税务优待;在石油行业,前1%高收入者(年薪超过12.5万英镑)中,40%申请过Non-Dom身份;住在英国的高收入运动员和影视明星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曾申请过Non-Dom身份,他们的年均收入超过200万英镑。
这份研究还显示,过去20年里,来自印度和中国的Non-Dom人数增长最快,他们主要定居在伦敦及其周边地区,尤其偏爱肯辛顿、伦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等高端社区。
最知名的非英国居籍居民之一是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的妻子阿克莎塔·穆尔蒂。穆尔蒂是印度公民,公开信息显示她至少拥有其父亲创立的印度IT巨头印孚瑟斯价值7亿英镑的股份。穆尔蒂凭借其Non-Dom身份,每年可免缴英国税210万英镑,免缴英国遗产税可高达2.8亿英镑。
对于想留在英国的富人,Non-Dom取消之后,首要考验就是全球资产征税。其实,全球大部分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加拿大等,对其税务居民早已采用个人所得全球征税制度。总体而言,亚太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税负低于西方地区。
英国一家精英律所的律师王传奇对财新说,“有的律师和会计师会给客户制定一个时间表,比如接下来一年在哪个地方居住不能超过多少天,要掐着日子,非常精确。这一次待满了不能再待了,要赶紧换个地方。就是尽量让自己不成为某个地方的税务居民,或者想办法成为一个低税率国家的税务居民。通过这些组合工具,总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岳跃,文章除了详细介绍了英国新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之外,还分析了未来全球富豪将沿着何种路径开启财富的迁徙,并如何随之改变资产的配置。
《零基预算探索扩围》
在2025年的预算报告中,财政部作出了“2025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的判断。如何在重点支出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保障,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任务。
零基预算改革成为打破支出固化格局的重要途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零基预算指的是,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而是结合实际需求和财力状况,对各项支出逐项审核后,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
中国现行预算编制过程中多为增量预算,也就是以基期的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变动因素来调整预算数额。而零基预算的大致思路则是让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政策走,先谋事、再排钱,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但要真正落地做实,还有许多难点需要解决,比如跨部门的统筹调剂、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等。有财政系统人士称,从目前的预算编制来看,事和钱的衔接还有待加强。对一些部门来讲,预算编制在前、政策制定在后,一定程度上导致预算编制不准,预算执行约束力受到影响。
也有分析师称,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甚至部分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在保障必须性支出后,几乎无力承担其他项目支出,优先性排序空间有限。零基预算改革铺开,还需要克服哪些难点?与哪些改革协同配合?更多内容请看《零基预算探索扩围》。
《境外上市加速度》
2025年,境外上市步伐加快。
前两个月,已经有31家企业获得境外上市备案,超过了202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总和。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A股IPO收紧以来,企业上市心切,“排队太久,实在是耗不起,只好去其他地方”。
在这一轮境外上市审批提速中,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逐渐成为趋势。2024年以来,内地和香港出台多项“A+H”上市利好政策,激发了A股公司的热情。这些公司主要是看中了香港国际化的资本平台和“出海”的战略需要。
过去两年,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上市受阻、融资环境遇冷、经济下行等低迷的市场环境,随着2022年滴滴、蚂蚁等事件的影响在逐步消除,中国国内支持政策也逐渐明朗,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逐步走入正轨。
来自私募及投行的人士都对财新表示,近期明显感受到监管鼓励企业往外走,境外上市备案节奏有所加快。还有机构投资人士表示,“不只是赴港上市,从审批节奏看,对赴美上市也感觉并不反对。像生物医药类不涉及数据安全的科技企业,可以自己选赴港或者赴美上市。”
不过,特朗普重新上任后,中企赴美上市的不确定性和中概股的政策风险也在增加,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选择上市地的策略发生了深刻变化,投行人士分析称,“赴美上市虽然仍有吸引力,但合规成本与政策风险已经在显著上升,应该更倾向于让它们留在科创板或去香港上市”。更多内容请看《境外上市加速度》。
《全球航运市场的“美国阴影”》
短短两个月,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在国际事务上一系列“任性”的做法,已经在严重动摇“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当地时间3月4日,特朗普在其重回白宫后的首次国会演讲中誓言“重振美国造船业”,将在白宫成立新的造船办公室,推出新税收激励措施以促进造船业发展。同时他还强调,将“收回”巴拿马运河。
此前,美东时间2月21日,美国贸易代表(USTR)宣布,基于此前“301调查”结果,要对中国相关公司及船舶产品采取限制措施,包括高额靠港费用等。这场关税风暴不仅会大幅提高各项物流成本,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的供应链混乱。有业内人士称,以美国航线船只密度来看,如果累加港口费用,“全行业增加的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美国提出限制措施背后的考量是,希望用收取的高额港口靠泊费,补贴本土造船业,促进“国货国运”和“国船国造”。《福布斯》杂志报道称,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去工业化”的后果,“冷战”结束后,美国公司几乎放弃了从智能手机到铝材的所有工业产品生产。
但即便美国通过征收高额船舶靠港费补贴造船,其造船成本也难以与中国比拼。美国造船业要想找回“丢失的30年”,需要补上很多配套产业链,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大规模投入。全球航运业的供应链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航运企业又将如何应变?更多内容请看《全球航运市场的“美国阴影”》。
《马斯克 “拖累”特斯拉》
2月28日,在一个播客访谈中,马斯克表示,“和一年前相比,我自己没有任何改变,但在外界看来,我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大概两年前,我还是左派的英雄,怎么在53岁时,却从英雄变成了恶棍?”
美国社会在日渐撕裂,反对特朗普的公众把怒火投射到马斯克身上,“停止寡头统治”“把马斯克送上火星”等抗议口号此起彼伏。3月10日,特斯拉股价暴跌15.43%,马斯克的社交媒体平台X也遭遇了大规模网络攻击。
实际上,马斯克近年来确实发生了转变。一系列事件促使他“从左到右”,跨入共和党阵营。最近,马斯克坦言,兼顾政府效率部工作和经营自己的业务非常困难。说完,他接着长叹一口气。
马斯克的困境正是来自他与美国总统的政治同盟关系。在美国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上,马斯克完全赞同特朗普。然而,吊诡之处在于,特朗普政府当前的政治取向和特斯拉的经营战略存在根本冲突。汽车行业是全球竞争行业,国家间加征关税,特斯拉也难以独善其身。比如,特斯拉智驾系统FSD(Full-Self Driving)2025年2月底刚刚落地中国,特斯拉还在争取FSD进入欧洲。但特朗普针对全球加征关税势必会招致反击,马斯克的公司业务很可能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马斯克的政治言行就像一个“回旋镖”,在天空中划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又击中了特斯拉。他和特朗普的政治同盟也可能撕裂外界对特斯拉的品牌认知。有的车主为了避免车辆在抗议活动中受损,主动贴上车贴“我在马斯克发疯之前买了特斯拉”。
特斯拉早期投资者安东尼奥·格拉西亚斯是马斯克的好友,他曾劝诫马斯克要学会克制自己急躁、冲动、具有破坏力的天性,并且在政治上超然物外。马斯克显然没有听进去,他还在主动寻找和制造危机状态。马斯克说,自己“是为战争而生”。成立20多年的特斯拉已经“长大成人”,而马斯克是否变成了“不省心的父母”?更多内容请看《马斯克 “拖累”特斯拉》。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争夺“卫星第一股”、法国经济财政部长谈中法未来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