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宣发 商务|孙坤
在整个蛇年春节期间,腾讯内部只在除夕当天放了一天假,云服务从大年初一就开始着手接入DeepSeek-R1。大厂充斥着紧迫感的反应背后,正是AI时代随时可能被颠覆的竞争格局。
这种趋势也在以另一种方向,体现在百度身上。
早在2023年3月,百度于国内率先发布AI聊天应用文心一言,但这一先发优势未能持续。2024年二季度,百度组织架构调整,PC端和移动端的文心一言被划入不同的事业群,移动端App也在2024年9月由文心一言改名为文小言。在重大更新发布,甚至在文心一言移动端更名这样的关键动作上,两边团队都缺乏共识,一位百度云人士在接受财新的采访时评价说,“时间表不对齐、营销策略不协同,此前一年的文心一言品牌推广等于打了水漂。”
如今,百度大模型的迭代速度远不及竞争者。2023年11月,当时的文心大模型推出4.0版本,此后再没有重要版本。在DeepSeek风暴袭来后,2月14日,百度才临时宣布在未来几个月推出文心大模型4.5,下半年将推出多模态能力更强的文心大模型5.0版本;2月28日,百度又宣布文心大模型4.5具备深度思考、多模态能力,定档3月16日发布。
此外,百度决定放弃闭源模式,预告4.5在6月30日开源,继续仓促、被动地跟随潮流。截至2025年1月,根据Quest Mobile统计,文小言的月活为1075.87万人,不及Kimi月活(2214.58万人)的一半,更是被豆包(月活8209.7万人)远抛身后。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DeepSeek效应》,让我们先来看看,狂飙的AI队伍之中,各自的前进姿势,以及各自的新位置。
除了紧紧咬住趋势的头部玩家,和逐渐掉队的百度等曾经的先发者外,在2024 年AI 大模型产业生态中话题度最高的基座模型:智谱 AI、百川智能、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这五家公司估值在顶峰时都超过了200亿元,但它们凭借那时相对领先的技术建立的估值溢价,如今正面临着全方面的夹击。
2月16日,微信低调上线了接入DeepSeek-R1模型的AI搜索功能,面向少量用户开启灰度测试,受邀用户可以用该模型对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内容进行搜索。“国民应用”入场AI搜索,引起市场强烈关注。截至2024年底,微信合并WeChat的月活用户数是13.82亿。
不过,尽管只是极小范围的灰度测试,微信AI搜索也难以抵挡流量冲击。微信接入DeepSeek仅一天,腾讯就紧急开会调整策略,决定将相关搜索需求导向聊天机器人“元宝”。
除此之外,腾讯为快速推动应用AI化,同步完成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元宝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分出,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三个2C应用团队也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划出,这4个应用全部归拢至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旗下。目前,腾讯已经有超过12款2C应用接入DeepSeek-R1。
元宝异军突起,也对豆包形成挑战。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2月13日举行的全员会上反思称,字节在2024年OpenAI发布长链思考模型后跟进迟缓,2025年AI业务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探索智能上限;探索新的UI交互;加强规模效应。
中国另一家互联网科技巨头阿里,虽然缺席了本轮AI 2C应用端的入口大战。截至目前,阿里旗下仅有三款2B应用接入DeepSeek-R1。但是在模型上的更迭则超过了市场预期,1月,阿里推出通义Qwen2.5-Max模型,称性能超越DeepSeek-V3;基于Qwen2.5-Max的推理模型测试版已面向开发者推出,将在3月上线。
但最大的变数,还是让人震惊的DeepSeek模型迭代速度,从发布DeepSeek V3到R1,DeepSeek的大模型团队只用了24天。财新了解到,DeepSeek的大模型团队在杭州之外,还在中国AI人才密度最高的北京有办公室,目前仍在高薪吸纳人才;而DeepSeek R系列的下一代模型推出将比原计划提前。有算力公司的高层判断,“很可能4月就能看到DeepSeek-R2,此前计划是年中推出”。
而市场上的聚光灯,有是否会在某一刻重新照回到美国市场?这位高层表示,“国内的模型并不只盯着DeepSeek-R1,OpenAI的GPT-5才是真正的下一个竞争点。”因为市场普遍判断GPT-5的能力将向通用模型迈进一大步。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刘沛林、屈运栩、关聪,文章除了详细介绍了DeepSeek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当下的竞争趋势外,还分析了这轮热度对之后算力需求和市场上各厂商估值的影响。
《德国摆荡》
三年多前告别“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如今政治天平又一次次向右倾斜。联盟党重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新总理默茨与默克尔风格迥异,曾经长期受到压制。极右翼选择党得票率翻倍,被看作此次大选的“最大赢家”,将成为最大在野党。从未来执政的主导力量和最大在野党的站位来看,未来几年德国政坛的主轴,将会是亲欧盟的中右派主政者,与怀疑欧盟、相对亲俄、还与特朗普政府隔海唱和的极右翼互相拉锯的局面。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一直被视为欧洲内部的“稳定锚”。但现在,德国正面临经济增长乏力、极右翼势力崛起、俄乌冲突中美国立场突然转变等考验。这场因为“红绿灯”执政联盟瓦解而提前7个月举行的2025年联邦大选,也被看作是德国自“二战”后政治生态的一个转折点。
柏林时间2月23日晚,默茨在宣布胜选的时候说:“外面的世界不会等着我们进行冗长的组阁协商和谈判”,面对紧迫的局势,德国人必须尽快重新组织好自己的行动能力,才能针对德国国内一系列危机“做对的事”,才能“在欧洲再次有存在感、也让世界看到德国再次拥有了可靠的治理”。
德国政坛的整体向右摆荡,对正面临俄乌冲突走向终局的欧洲意味着什么?彻底走出“默克尔时代”的联盟党再次上台后,默茨相对偏保守的政策路线,又会如何牵动身份焦虑愈加敏感的德国社会?更多内容请看《德国摆荡》。
《绿电孤网探索》
在1月22日的瑞士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风电龙头企业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说:“气候转型会重塑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机会。”远景科技正在推进一个大胆的“绿电孤网”项目,所谓“孤网”,就是不连接国家大电网,采用完全自给自足供电的模式,这个项目主要通过风光电解水制氢,再转化为绿氨,应用于化工、能源和海运等领域。
像远景赤峰项目这样用风电、光伏等发电的“绿电孤网”,很有试验性和突破性。一方面,绿电孤网通过“荷随源动”的方式,能够灵活调节和中断用电端,解决了风电、光伏发电波动大、存储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风光发电装机成本快速下降,新能源发电成本已经大幅低于大电网的电价,如果绿电孤网路径可以走通,那么此类项目用电成本将很有商业吸引力,但这也势必动到原有电力系统的“奶酪”。远景赤峰项目试验阶段单纯的风光发电度电成本,已经比大电网平均售价降低了近六成。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省份希望通过绿电优势吸引企业。绿电孤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模式都在探索“绿色+低价”的用电模式,如果成功,将影响中国未来的产业格局。更多内容请看《绿电孤网探索》。
《收编数万亿“类票据”》
最近,头部汽车企业的供应链应付账款引发外界关注。以新能源车企龙头比亚迪(002594.SZ)为例,财报显示的应付账款规模从2019年底的225.2亿元,快速攀升到2024年三季度末的2375.19亿元,涨幅近10倍,而同期的营业收入涨幅则只有近3倍。
比亚迪从2018年11月开始,作为链主企业,向供应商签发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迪链”作为结算方式。过去几年,围绕央企、地方国企、大型民企等核心企业作为链主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像雨后春笋,主打产品就是给它们的供应商签发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市场统称“信单”。
有业内人士认为,部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挤占了中小供应商的资金资源,导致供应商财务压力更大、融资成本更高。核心企业看似占了便宜,但长远会影响供应链的竞争力。
2025年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通知,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明确了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的基本监管框架是自律管理。在自由生长大约十年后,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即将被纳入监管规范。这一举措目的是防范核心企业信用过度扩张,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然而,仍有业内人士担忧,对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风险管理多年来一直是盲区,只靠行业自律组织管理这么大规模的市场,力度是否足够?更多内容请看《收编数万亿“类票据”》。
《社保财政补贴何时见顶?》
2024年初,一名东部省份地市人社部门人士接到通知,省财政对城乡居民养老和医保的补助比例从70%降至40%。他算了一笔账:他所在市一个区每月需发放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约7000万元,也就是一年8亿多元,中央财政固定补助后,这一支出由省与市县财政共同承担,如今省级财政补助缩水,意味着区财政一年需要多掏出约3亿元。
在地方财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财政投入与社保运转的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财政为主要筹资来源的城乡居民保险首当其冲,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连续五年下降,近两年一些特大城市基金出现当期赤字;因为居民养老待遇增速缓慢,个人缴费水平比较低,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也提上了日程,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和省际利益平衡都有待进一步理顺。
财政补贴对社保投入不可能没有天花板,一味依靠财政“输血”和“救火”,社保基金很难持久。多位受访学者指出,降低财政补贴依赖、提高个体缴费责任,可能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当前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贴达到什么水平?继续投入还有多大空间?制度如何提振个人筹资,激励扩充更多参保变量,向内寻求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