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案
Avsnitt

EP120|《如何吃(仍能維持減重)》想要自然維持健康體重,不用只靠基因和意志力!

Dela

閱讀提案是由馬力歐和JuJu每週輪流提案一本書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兩人聊天和討論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體驗和有趣的想法。

本週是馬力歐提的:《如何吃 (仍能維持減重):掌握身體代謝機制與大腦慾望的科學》,作者是安德魯・詹金森。

▲本集內容

我一開始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看到關鍵的書摘,裡面說明每週150分鐘的運動為什麼不太夠。其實我從開始做重訓之後,看了很多相關的書,除了何立安博士的《抗老化,你需要做大重量訓練》,還有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的幾本書。何博士的書沒特別提,但多數書的,包含跑步,都會提到飲食的重要性。

作者詹金森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ospital)的減重外科與一般外科顧問,經常受邀至各國推廣研究並教授減重手術。專長領域為減重與飲食調控,另外他曾經在2020年出版減重暢銷書《我們為何吃太多?》。

我沒看過《我們為何吃太多?》,但有印象。後來查了一下目錄,看起來好像跟這一本蠻類似的。

這本書的重點在介紹中有提:

透過本書,你會瞭解體重的體內平衡原理,以及現代生活和加工食品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最重要的——如何改變習慣。

書總共分為三部分,12章節,就是在討論上面這三件事。

第一部份:談論我們的身體如何適應現代食品。
第二部分:談我們的大腦如何應對現代食物。
第三部分:是實做,如何透過改變習慣和自己煮來達成健康的飲食。

這本書其實我覺得蠻好讀的,內容大概250頁,最後一章是各種食譜,所以如果你不看食譜的話,可以直接跳過。第10章是基本烹飪教學,所以如果不想做菜或已經會做菜大概也可以跳過。

作者在導言中有提到,這本書跟前一本《我們為何吃太多》主要的差別是這本書多提到了我們大腦運作機制,也就是第二部份。

導言中有提到,他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醫院裡面一起工作的一位約旦人,他們在聊天過程中,約旦人薩默說,他曾經胖到125公斤(現在是70公斤),原因是一直叫外送、吃零食、看Netflix。

薩默決定減重的過程,其實經歷了非常多方式:從嘗試生酮飲食,到後來是開始戒掉零食、戒掉糖,這部分最困難,大概花了40天成功,體重成功降到90公斤。

最後的關鍵點是開始吃天然食物,一天吃兩餐,睡前不再吃東西。就在沒有特別改變飲食習慣情況下,降到了70公斤,並且持續維持。

這個小故事其實大概來說,就講完了這本書的重點。

▌減重關鍵「不要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

作者想要強調的重點是:如果我們想要減重或是維持良好的體態,重點不只是打造熱量赤字,也就是每天吸收的熱量低於消耗熱量,關鍵是「不要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

▲我們今天討論了:

  • 為什麼熱量赤字會造成誤會?

  • 「瘦素」、「胰島素」和「下視丘」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

  • 為什麼說不是貪吃懶惰導致肥胖,而是肥胖更進一步導致貪吃和懶惰。

  • 每個人都有專屬的體重設定點,受到幾點影響:

    • 遺傳

    • 飲食:糖和精緻碳水、果糖、植物油,這些都會提高體重設定點

    • 壓力(皮質醇)

    • 睡眠

    • 過去的節食減重行為

  • 這些會設定體重錨,如果體重錨在健康體重區,你身體會自動調整飲食和代謝讓身材維持。如果體重錨在肥胖區,做很多努力,也會被拉回。

  • 為什麼食物金字塔是不足夠的。

  • 如何透過身分認同和養成新的好習慣來讓自己改變。

  • 身分認同:只要從「追求特定成就」轉向「改變身分」就會讓目標變得容易。認同自己是個跑者,就會不斷去跑。

  • 改變壞習慣最好的方式,是用一種與你身分相符的好習慣取而代之。

  • 看好習慣的提示更明顯、更有吸引力、更容易達成、更滿足。所以去運動不要想、去買菜也不要想(或是安排在上下班路上)。把一些食材準備好。

  • 重複勝過強度:透過表格、彈珠習慣罐來記錄。

  • 養成新的健康飲食習慣可能要12個月。

🌟喜歡我們今天的內容嗎?
💬 快到我們的社群平台上面留言給我們
【追蹤官方IG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mjpitchabook/
【更多社群傳送門|https://fanlink.tv/mjpitchabook 】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Podden och tillhörande omslagsbild på den här sidan tillhör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Innehållet i podden är skapat av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och inte av, eller tillsammans med, Poddtoppen.